您的位置首页 >今日优选 >

观音心经全文带拼音(观音心经全文)

导读 大家好,小代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观音心经全文带拼音,观音心经全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1、观自在菩萨,行深

大家好,小代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。观音心经全文带拼音,观音心经全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1、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

2、舍利子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亦复如是。

3、舍利子,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。

4、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想行识,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,无无明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,无苦集灭道,无智亦无得。

5、以无所得故,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心无挂碍;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槃。

6、三世诸佛,依般若波罗蜜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7、故知般若波罗蜜多,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

8、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,即说咒曰: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

9、扩展资料: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可分为七部分:一、总纲分,二、色空分,三、本体分,四、妙用分,五、果德分,六、证知分,七、秘密分。

10、作此七分,层次清楚,纲举目张,易于理解。

11、一、总纲分此分总的摄持心经主要含义,即修甚深观照法门,照见诸法皆空,出生死苦海,证无上菩提。

12、‘观自在菩萨’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。

13、从菩萨大悲济世,寻声救苦来说,名观世音;从菩萨智慧广大,观照无碍来说,名观自在。

14、从悲德与智德立此二名。

15、菩萨本地早已成佛,名正法明如来,为利济众生,现菩萨身。

16、观自在的‘观’字很重要,修心关键在一‘观’字。

17、此观并非眼观,而是回光返照,观我非空非有、寂寂无念、了了常知的本来觉性,这是修心的总诀。

18、所以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说:‘须臾之间,摄念观心,薰成无上大菩提种。

19、’又:‘能观心者,究竟解脱,不能观者,永处缠缚。

20、’观心法门在初下手时,必先放下一切妄想杂念、心身世界,直下回光观看自己当下的心念,这时定觉妄念忽生忽灭,奔驰不停,要既不随逐流浪,也不著意遣除,因妄念本空,原是无可遣除的。

21、久观纯熟,妄想分别便能逐步歇落,达于空寂。

22、这是慧以资定,楞严经所谓:‘生灭既灭,寂灭现前。

23、’这时要继续前进,时时处处从寂定的性体上,起观照妙用,这是定以资慧,久久便能达到定慧一如、寂照不二的地步。

24、所以华严经说:‘汝等观是心,念念常生灭,如幻无所有,而得大果报。

25、’‘观自在’便是常寂常照,了了见性,自在无碍的意思。

26、‘菩萨’具体称‘菩提萨埵’。

27、菩提译为‘觉’,‘萨埵’译为‘有情’(指一切众生),合称‘觉有情’。

28、菩萨以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、自觉觉他为行愿,功行圆满,便成为福慧具足的佛陀。

29、‘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’‘行’即修行。

30、‘深般若’是对浅而言。

31、凡夫无明障覆,般若不开;二乘人只证我空,知五蕴假合,并无实我,但不明法空,不明五蕴诸法,也是缘生性空,并无实法,所以见理不彻;至于初发心下位菩萨,观力微薄,都是浅小智慧,不能叫深般若。

32、惟有像观自在这样八地以上的大菩萨,能以甚深智慧觉照,而证入定慧圆明,自在无碍的境界。

33、‘时’正是寂照同时,体用不二的时候。

34、‘照见五蕴皆空’‘照’即般若观照,‘见’即亲自证知。

35、菩萨依实相般若之体,起甚深观照般若之用时,证知五蕴身心等一切诸相,无不是运动变化,幻生幻灭,其性本空。

36、实相之体,犹如镜体,五蕴诸法,比喻尘垢,般若妙智,正像镜光,观照功夫,则如磨镜,镜体本具光明,虽为尘垢所障蔽,光明不失,若用功摩擦,自然垢尽明生。

37、楞严经所谓‘净极光通达,寂照含虚空。

38、’‘五蕴’即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。

39、凡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根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五尘,以及宇宙间一切物质现象,都属色法,因为是有形色、质碍之物。

40、‘受’即感受,是五个遍行心所中的受心所,有苦受、乐受、不苦不乐受三种。

41、‘想’即想像,是想心所。

42、‘行’即造作,是思心所。

43、‘识’即了别,是八识心王。

44、这四者都是心。

45、此色、心二法,皆是因缘所生,也即各种条件和合而有,并无自性,所谓缘生性空,故曰‘五蕴皆空’。

46、五蕴之性虽空,但体即真空,譬如波相虽幻,但体即是水,水与波是不一不异。

47、这里的‘照见’如渡船,‘五蕴’如大海,‘皆空’如彼岸。

48、即依此般若渡船,渡过生死苦海,到达涅盘彼岸。

49、金刚经说:‘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

50、’‘见诸相非相’即‘照见五蕴皆空’。

51、如果照见五蕴皆空,那么自性大光明宝藏,便全体现前了。

52、‘度一切苦厄’身心痛苦不安,叫苦厄。

53、般若不开,苦厄未除,不能叫度。

54、苦厄归根属于心,度心只有仗甚深般若。

55、照见五蕴本空,心便得解脱自在。

56、凡夫不明苦厄的根源,不知五蕴的实质,更不知慧照的妙用,所以长劫沉沦于烦恼此岸。

57、若能照见事事物物一切诸法,自性本空,就能破除我、法二种执著,不被见思、尘沙、无明种种粗细烦恼所缠缚,而能解脱分段、变易两种生死,出离世间、出世间的一切苦厄,所以说度一切苦厄。

58、二、色空分此分说明五蕴诸法,与真如空性,无二无别。

59、‘舍利子: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受、想、行、识,亦复如是。

60、’这里所说的‘色不异空’等四句,正是对立统一规律,在佛教哲理上的反映。

61、三、本体分此分说明本来之体性,实无生灭、垢净、增减等相,无相之相,正是当人的本来面目。

62、‘舍利子: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;不垢不净;不增不减。

63、’菩萨又告舍利子:此五蕴诸法的真空实相亦即本觉理体,是本来无生,故亦无灭;本来不垢,故亦不净;在凡不减,在圣不增。

64、此六字,正显示人人本具的绝对心体。

65、此心体离一切虚妄对待诸法——人我、是非、顺逆、得失、美丑、憎爱。

66、分别既息,则无分别之妙智,昭然现前,非空非有,无实无虚,法尔如是,所以叫本觉,或本体。

67、四、妙用分此分由体起用,空一切相。

68、‘是故空中,无色,无受、想、行、识;无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;无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;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;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;无苦、集、灭、道;无智亦无得,以无所得故。

69、’文中有许多名相,先作一下解释。

70、‘五蕴’的蕴是积聚的意思,亦叫五阴,‘阴’是能遮蔽真性的意思。

71、前已讲述。

72、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尘,名十二处。

73、‘根’是能生的意思,能生六识;‘尘’是染污的意思,能染污真性。

74、‘十二处’的‘处’即方所,就是说根在内,尘在外,眼对色,耳对声,各有一定方所,也叫十二入,‘入’是说根尘互相涉入。

75、‘无眼界,乃至无意识界’,即十八界。

76、‘界’是说各成界限。

77、六根为内界,六尘为外界,六识为中界,六根、六尘、六识和合成十八界。

78、此蕴、处、界三者,通常称为三科。

79、主要为了破凡夫我执,根据对色、心所迷执的偏重,而有开合的不同。

80、文中‘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’,是简略之词,其内容即十二因缘,以前者为因,后者为缘,即无明缘行,行缘识,识缘名色,名色缘六入,六入缘触,触缘受,受缘爱,爱缘取,取缘有,有缘生,生缘老死,所以叫十二因缘。

81、‘无明’是过去世的无始烦恼;‘行’是依烦恼所作的行业;这二者是过去因。

82、‘识’是受胎的业识;‘名色’是在胎中尚未成形,识心叫名,胚胎叫色;‘六入’即有了六根,就将出胎;‘触’是二、三岁时,不识苦乐,而能接触外境;‘受’是六、七岁时,能感受苦乐,这五者是现在果。

83、‘爱’是十四、十五岁时,生起强盛爱欲;‘取’是到处求取;‘有’是有种种新业。

84、这三者是现在因。

85、‘生’是随业受生;‘老死’是有生必有死。

86、这二者是未来果。

87、所以这十二因缘,包含著三世因果的道理,总不离惑、业、苦三道。

88、凡夫是顺生死流,即从无明缘行,行缘识,顺次相缘,以至老死,是流转门。

89、缘觉从十二因缘悟道,知生死根本在无明,故首先灭去它。

90、‘灭’就是尽的意思,无明灭则行灭,行灭则识灭,乃至老死亦灭,便是还灭门。

91、缘觉观察十二因缘流转,还灭二门,了脱生死,而证辟支佛果。

92、(辟支译为缘觉或独觉。

93、)‘四谛’即苦、集、灭、道四种真理。

94、就是说生死苦果,是由惑、业集合而生,所以说‘苦、集’;寂灭乐果,是由修道断惑所得,所以说‘灭、道’。

95、‘苦、集’是世间因果;‘灭、道’是出世间因果。

96、知‘苦’便应断‘集’,慕‘灭’便应修‘道’。

97、小乘弟子闻佛声教,悟‘四谛’理,断见思惑(简单说来,身见、边见、邪见、见取见、戒禁取见与疑,叫见惑;贪、嗔、痴、慢叫思惑),而出三界分段生死,即阿罗汉(意为杀贼、应供、不生)。

98、今菩萨以般若观照,一切皆空。

99、在真空实相中,不但凡夫所执之蕴、触、界,皆不可得,即缘觉所观的十二因缘法,声闻所观的四谛法,亦皆不可得;乃至菩萨六度万行,其能证的智慧与所得的理体,亦皆说无,即都不可执著,都归于空。

100、若执著有智有得,仍不离法执、法见,仍有挂碍而非究竟。

101、所以金刚经说:‘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

102、’又说:‘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

103、’即不应住著于一切法,而生清净心。

104、总之,自凡夫以至菩萨,自五蕴以及智与得,都不可取著,因诸法本空,无所得故。

105、这正说明,此经是大乘法门,不仅破凡夫我执之病,并破二乘法执之病,乃至无智亦无得。

106、修行到这一境界,寂照现前,了知本无生死可断,亦无涅盘可证,我法二空,一切无著,便证入大自在之境了。

107、经文所说:‘无无明,亦无无明尽;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’,此中‘无无明’及‘无老死’,是空去流转门,就是空生死,亦即我空;‘亦无无明尽’以及‘亦无老死尽’是空去还灭门,就是空涅盘,亦即法空。

108、又经文说了许多‘无’字。

109、此‘无’字是自性空、无所得的意思,如果作有无之‘无’解,便成断灭了。

110、五、果德分此分证果。

111、以上明体、起用、空相,而证解脱之果德。

112、‘菩提萨埵,依般若波罗密多故,心无挂碍,无挂碍故,无有恐怖,远离颠倒梦想,究竟涅盘。

113、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114、’挂碍为因,恐怖为果;颠倒为因,梦想为果。

115、菩萨依靠般若觉照,诸法空净,心无挂碍,远离颠倒,惑业究竟净尽,功德究竟圆满,名究竟涅盘。

116、这是菩萨证涅盘断德,断尽一切妄惑。

117、不但菩萨,佛亦依于般若,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即得无上正等正觉——果超九界叫无上,不偏叫正,生佛同具叫等,遍知一切叫正觉。

118、这是诸佛证菩提智德。

119、可见般若是十方诸佛共由之路。

120、六、证知分此分说明由证果而明白了知。

121、‘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,是大明咒,是无上咒,是无等等咒,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。

122、’这里‘故知’的‘知’字,是证知,有亲见实相之妙!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都从此自性所出,所以称般若为咒,即以密咒来表达此真空实相。

123、般若无所不包,所以叫大;神妙莫测,所以叫神;无所不照;所以叫明;无可比拟,所以叫无上;无与伦比,又毕竟平等,所以叫无等等。

124、‘能除一切苦,真实不虚’二句,是说以智慧觉照,能转化、灭除一切惑、业、苦果,是真实不虚的,这与‘度一切苦厄’一句前后呼应。

125、七、秘密分此分是以密咒表不思议心地。

126、‘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,即说咒曰:揭谛揭谛,波罗揭谛,波罗僧揭谛,菩提萨婆诃。

127、以上是显说般若,这是密说般若,以咒总结全文。

128、因心地微妙,不可用言语来表达,故以咒表达之。

129、咒是佛菩萨的真言密语,所以一向不翻,如果至心持诵,便能灭罪生福,速成佛道。

130、总之,般若观照是大法门,是诸佛之母,若能当下回光返照,于一切法不取不舍,无住而生净心,离相而证实相,自可度一切苦厄,得真实受用。

131、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。

本文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